一箱方便面的震区路线图
--记者亲历鲁甸地震灾区赈灾物资运输记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8日电(“中国网事”记者 岳德亮)一箱方便面随着一辆“抗震救灾运输车”,7日4时许从云南昆明出发,中午时分抵达鲁甸县城,然后转向震中龙头山镇的光明村,历时近14个小时,终于到达灾民李兴贵的手中。
从鲁甸县城前往灾区光明村的道路,虽然可以通行,但是后半段崎岖不平,呈现“过山车”的曲线,段段艰险。新华社记者随着这辆车,全程见证了运送者的热心和受助者的泪光。
搭上车
7日12时许,记者在鲁甸县城上了一辆前往灾区的物资运输车,同行的有鲁甸县人大常委会从事抗震救灾物资转运工作的李才彦、公益人士“兜兜”等五、六人。长达9米的“抗震救灾物资运输车”装满了物资,我们几人就挤在驾驶室。
李才彦是本地人,起到“向导”和协调的作用。“兜兜”等是负责接收物资并转运的志愿者。物资则是“莎道缘”公司捐赠的,包括100箱方便面、900件饼干、600件矿泉水、500床棉被等等。
据了解,这车物资7日3时许在昆明装车完毕,4时许出发赶赴鲁甸。到达鲁甸接上记者一行后,没有停留直接奔向目的地。
开始的一段路,虽然是山路,却有“柏油盖面”,通行比较畅通。
来自昆明的公益人“兜兜”脸色黝黑。她说,为了给灾区募集物资,就在自家小区里租了100多平方米的仓库。仓库的主人听说用途后,主动免除了租金。“兜兜”6日跟着运输车来到鲁甸后,就留了下来帮助衔接运到灾区的事情,而其他“小伙伴”以及她的丈夫留在昆明,负责接收物资和装车。
13时30分左右,物资运输车到达了火德红镇政府。李才彦下车前去咨询前往目的地的道路是否已经修复。
在停车的间隙,运输车的驾驶员刘师傅说:“很困,但是不敢睡,怕眼睛眯上就要好长时间才能醒过来。(从6日)早上起床后,到现在没睡过。”
卸下货
在火德红镇值守的鲁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登明告诉记者一行:“你们要去的光明村,先前道路不通,现在路已经通了,物资也已经开始往里运了。”
继续前行的这道路,和此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刚离开火德红镇政府,就进入了崎岖的山路,而且全是土路,硕大的运输车居然像船一样,不时摇晃,驾驶员刘师傅悬挂在车内的“出入平安”流苏一遍又一遍地划着圆圈。
途中,因为运输车的进灾区“通行证”问题,耽误了十多分钟。
记者注意到,道路两边的山崖露出了新鲜的切割印记。原来是中铁一局的施工人员已经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处理。
大约走了几公里后,眼前所见豁然开朗,尽是连绵的群山,9米长的运输车瞬间显得矮小了很多。
高山腰上的红土路,转弯处有的达到了180度,且坡度很大,路边常常出现山体上坍塌下来的土堆。驾驶室内的部分外地人开始忐忑不安起来,不断提醒驾驶员刘师傅“小心、小心”。
战战兢兢中,运输车在离光明村村委会还有约8公里的仰天窝,彻底前进不了了,转弯越来越急,坡度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窄小、不平。
大家一致认为:只能就此卸货,不能往前走了。
领到面
志愿者裴刚和小陈开着摩托车前来增援,他们先行赶到了光明村。
“我跟他们说,有吃的东西送来了,几个村民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裴刚说。
几十名村民乘坐小面包车、摩托车、牛车纷纷赶来。15时56分,村民们帮助志愿者从运输车上卸物资。
村民张兴兵说,地震后他从福建蒲田赶回,发现吃的东西根本没有。6日有点物资送进来,7日上午就吃完了。而且房屋被破坏不敢睡在里面,前几晚只能靠在树上或躺在地上睡。
16时20分许,光明村的村民们开始以社(村小组)为单位往回拉物资。经过新铺设的石子路,这些物资终于颠簸着进入了光明村。17时30分左右,各个社(村小组)里开始分发物资。
看着摆在面前的方便面等食品,村民李兴贵的喉结不断颤动。“温饱有点希望了。前几天就喝了点水,没东西吃。”
村民陈文超高兴地说:“晚上可以吃上热面了”。村民张兴艳对记者说:“希望物资能快点、多点运进来。”
就在大家高高兴兴领物资的时候,张兴兵走过来问:“帐篷有吗?我们社里40多户人家没地方睡啊。”
龙头山镇镇长陈国勇表示,前几天道路不通,工作主要以搜救为主,一些偏远的村物资送不到。从6日晚上以来,物资已经能运进去了,现在镇里所有的村基本都联系上了,运输车难行的道路由消防、武警队员等肩背手提,不存在救援盲点的问题。
对于多位村民反映的“帐篷没有,物资匮乏”问题,部分志愿者认为,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一开始就着力于加强协作,而不是层层设卡,效率会高得多,现状也应该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