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关爱路相伴同行,六大新基金为爱庆生。5月8日,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在在深圳特区报业会堂举行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关爱项目启动仪式,庆祝关爱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活动上,圳能量公益基金、绿水青山文化基金、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凡橙文创公益基金宣布成立,并与刚设立不久的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关爱基金共同揭牌。
关爱基金会成立以来
专项基金和公益伙伴一直是
关爱基金会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关爱基金会共设立专项基金60余个
个人(家庭、团体)冠名基金近300个
推出了数百个关爱项目
凝聚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爱心捐赠
累计募集善款逾3亿元
受惠人群超过500万人次
值此十周年之际
关爱基金会的爱心矩阵又迎来了新的公益力量
新设立的六大新基金从文化关爱、致敬英雄、
自然关爱、乡村振兴等领域出发
携手共迈关爱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弘扬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培育爱水、亲水、保护水、节约用水的水文化,引导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联合深圳市水务学会、深圳市供排水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绿水青山文化基金”,打造“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媒体助力、公益同行”的共创共建平台,推动深圳建设“人水和谐 水城相融”的美丽中国典范。
该基金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文明理念,旨在倡导节水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助力深圳建设美丽河湖碧道,推进深圳引水工程沿线相对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
深圳市水务学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设立后,将推出一系列关爱项目,保护生态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为巩固寻乌等水源保护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青山绿水文化基金将推出“饮水思源共创行动”,以乡村教育和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水安全等为主要目标,推动寻乌等水源保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推出“美好河湖共创行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圳五河两湖生态提升行动,助力深圳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开展“水文化共创行动”,将通过水文化科普空间打造、展览、讲座、创意比赛等形式,弘扬深圳的水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全民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让希望的田野绽放艺术之花
据了解,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众多乡村学校的基础学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美育仍然是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应运而生,该基金将通过赋能乡村艺术教师,探索艺术公益赋能乡村美育发展的创新之路,以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占恒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开局之年。为推动乡村美育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将联合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文博会艺术扶贫公益基金、深商公益发展基金、时间有爱艺术公益基金、六亩地文化基金等公益伙伴开展“艺术乡村联合行动”,通过举办乡村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线上)、出版乡村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集、举办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开设未来艺术课堂、开展艺术支教、实施乡村艺术教师赋能计划等公益活动,推动艺术村校的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深圳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前赴后继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无私奉献的10万名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旨在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关爱和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致敬和慰问贡献卓著的退役军人,传承解放军英模的奉献精神和深圳的拓荒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着力营造尊崇军人,致敬英雄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启动致敬退役军人关爱行动并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金,不仅是对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实际困难,调动退役军人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增强现役军人献身国防的使命感。
弘扬圳能量,坚守媒体初心
媒体的参与是推动深圳关爱行动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关爱基金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年来,关爱基金会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提出“媒体良心、助力公益”的理念,依托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打造了“媒体+公益”的深圳样本。

这一专项基金的定位是凝聚公益合力,讲好公益故事,致力于做“圳能量”的传播者,社区关爱的守护者。据深圳新闻网总裁兼总编辑蓝岸介绍,“圳能量公益基金”成立之后,将着力开展以下三大计划,一是“圳能量”社区关爱计划;二是“圳能量”公益基地建设计划;三是“圳能量”企业社会责任新媒体传播计划。依托深圳新闻网在产经领域的媒体资源,为深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行鼓与呼,特别是运用丰富的新媒体手段,通过媒体传播矩阵,进行优质内容特别是正能量视频的创作和发布。
今年,新鲜成立的深圳新闻网“圳能量公益基金”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策划线上线下联动的的公益活动,传递“关爱、感恩、回报”的城市精神。

